節日常識
臘八節的由來與傳說
每年農曆的臘月初八是臘八節,“臘”即“臘月”的意思,爲什麼農曆十二月被稱爲“臘月”呢?史學研究者指出,在我國古代,“臘”本是一種祭禮,稱“大臘”。在商代,人們每年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次大祀,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。其中的冬祀的規模最大,也最隆重。後來將冬祀稱爲“臘祭”。因此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爲“臘月”,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爲“臘日”。臘日當時並不固定哪一天。到了漢代,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爲“臘日”,並不吃臘八粥,只是祭祀諸神的日子。直到南北朝時,纔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爲“臘八節”。人們藉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,並祈求豐收和吉祥。
衆所周知,臘八節最普遍的風俗就是喝臘八粥。臘八粥的來歷來衆說紛芸,大致有以下幾種傳說:
1 “佛祖修行”說:
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。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(今尼泊爾境內)淨飯王的兒子,他見衆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,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,捨棄王位,出家修道。初無收穫,後經六年苦行,於臘月八日,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。在這六年苦行中,每日僅食一麻一米。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,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。“臘八”就成了“佛祖成道紀念日”。
2 “牧女乳糜救佛祖”說:
這是流傳最廣泛,也最被認可的一種說法。傳說佛祖釋迦牟尼離開宮殿修行,但苦苦修行多年一無所獲,他想到河中沐浴,清醒一下頭腦,沐浴過後卻因身體羸弱,無力爬回岸上。牧女蘇耶妲(意爲善生)將他拉上岸,並給他了一碗用米、慄等熬的粥。佛祖吃後精力充沛,來到菩提樹下幡然覺悟。此日恰巧是農曆十二月初八。佛門弟子將粥視爲良藥,寺廟每年在臘八這天以粥供佛,並向世人佈施。受此影響,我國民間逐漸形成了臘八吃粥的習俗。
3 “秦長城修築”說:
傳說秦修長城時,民工常年吃住在工地,但糧食要靠家人送。有的人因家遙遠或貧窮,糧食不能及時送到,有一年臘八這天,民工們斷了糧,大家翻搜糧袋,將收集的豆、米等各種糧食會集到一起,熬了一鍋粥吃了,但最終還是餓死了。爲了悼念這些民工,人們每年到臘八就吃臘八粥。
4 “寶娃悔過”說:
傳說有一個叫寶娃的人懶惰貪玩,而且生活奢侈,不久把父母留下的家產糟蹋完了。這年臘月初八,別人都開始準備年貨,而他家卻糧倉見了底。望着滿面淚水的媳婦臘花,寶娃羞愧難當。鄉鄰們聞訊東家一碗米,西家一碗豆,送來了各種糧、菜。臘花將鄉親們送來的糧菜合到一起,熬了一鍋粥,解決了一時的困難。從此,寶娃不僅勤奮勞動,而且生活節儉,很快富裕起來。爲了讓寶娃永遠記住這個教訓,臘花每年臘八就熬臘八粥。人們爲了用寶娃的故事教育子女,也在這天吃臘八粥,漸成風俗。
5 “張家敗家子”說
有民間故事說,一張姓富翁老年得子,對其萬分溺愛,老兩口剛過世,這小子便大肆揮霍敗家,很快成了窮光蛋一個。臘八那天,北風呼嘯,小張飢寒交迫,把家裏各處糧囤的囤底子掃了一遍,將掃出的各色糧豆煮了一鍋粥,但粥未熬好,人已凍餓而亡。以後,人們便在臘八弄些雜糧雜豆熬粥吃,以此告誡後代,凡事不可奢糜,不然連粥也喝不上。
不要小看了臘八節,這一節日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,它的到來,標誌着中國傳統大春節序幕的正式拉開。民謠曰:“臘八,臘八,小孩要炮,姑娘要花。”從這天起,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,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。還有民謠說,“老太太,別心煩,過了臘八就是年。臘八粥,喝幾天,漓漓拉拉二十三。。。。。。”臘八已經到了,春節還會遠嗎?換言之,以冬祭爲序曲,以臘八爲標誌,辛勞一年的華夏人民開始進入了一年中最安逸、最舒適的時段,漢民族的狂歡月就要開始了。
傳統臘八節的主要民俗
喝臘八粥
說到臘八節,就不能不說節日中最普遍、最重要的風俗,喝臘八粥。臘八粥又叫七寶五味粥,在古時是用紅小豆、糯米煮成,後來材料逐漸增多。南宋人周密著《武林舊事》說:“用胡桃、松子、乳蕈、柿蕈、柿慄之類做粥,謂之‘臘八粥’”。至今我國許多地區的人民仍保留着吃臘八粥的習俗。所用材料各有不同,多用糯米、紅豆、棗子、栗子、花生、白果、蓮子、百合等煮成甜粥。也有加入桂圓、龍眼肉、蜜餞等同煮的,其它的各種用料可謂應有盡有、不一而足。
按照古俗,人們從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淘米、洗料,然後下鍋用大火燒開,再用小火慢熬,一直熬到次日早晨。臘八粥熬好後,先要敬神祭祖,再分給親戚朋友,最後家人才一起吃臘八粥。
有文章爲人們描述了過去人們做臘八粥的過程和臘八日的景象:“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,爭奇競巧,品種繁多。其中以北京的最爲講究,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,如紅棗、蓮子、核桃、栗子、杏仁、松仁、桂圓、榛子、葡萄、白果、菱角、青絲、玫瑰、紅豆、花生……總計不下二十種。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,就開始忙碌起來,洗米、泡果、撥皮、去核、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,再用微火燉,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,臘八粥纔算熬好了。更爲講究的人家,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、動物、花樣,再放在鍋中煮。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。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,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爲獅身,半個核桃仁作爲獅頭,桃仁作爲獅腳,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。然後用糖粘在一起,放在粥碗裏,活像頭小獅子。如果碗較大,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。更講究的,就是用棗泥、豆沙、山藥、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,捏成八仙人、老壽星、羅漢像。這種裝飾的臘八粥,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纔可以見到。臘八粥熬好之後,要先敬神祭祖。之後要贈送親友,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。最後纔是全家人食用。吃剩的臘八粥,保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,卻是好兆頭,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。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,那更是爲自己積德。”
其它食俗
豆腐: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,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前後,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,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“臘八豆腐”。
翡翠碧玉臘八蒜:泡臘八蒜是北方,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。顧名思義,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。其實材料非常簡單,就是醋和大蒜瓣兒。做法也是極其簡單,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,瓶子之類的容器裏面,然後倒入醋,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。慢慢地,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,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,如同翡翠碧玉。
臘八面: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,人們不吃臘八粥,而是吃臘八面。隔天用各種果、蔬做成臊子,把麪條擀好,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。
煮“五豆”: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,不稱“臘八粥”,而叫做煮“五豆”,有的在臘八當天煮,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,還要用面捏些“雀兒頭”,和米、豆(五種豆子)同煮。據說,臘八人們吃了“雀兒頭”,麻雀頭痛,來年不危害莊稼。煮的這種“五豆”,除了自食,也贈親鄰。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,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,象徵連年有餘。
關於煮“五豆”也有個民間傳說。相傳,宋朝歐陽修不得勢時,賣文謀生。遇一李姓員外女飄彩選婿。歐陽修中彩後,李員外嫌貧愛富,將女兒逐出門外。李小姐倒是一位義氣女子,誓與歐陽修終生爲伴,有情人終成眷屬。從此,歐陽修便把賣文得來的錢交給妻子掌管。其妻節衣縮食,勤儉持家。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飯,苦日子熬到開科,妻子取出平日攢下的銀子給歐陽修作盤纏。歐陽修問銀從何來,其妻說是吃豆子稀飯省下的。後來,歐陽修金榜題名,一步身榮,做了大官,攜妻赴任。妻子怕他坐了高官,忘了根本,就在臘月初五給他煮了一頓五種豆子的稀飯。歐陽修一嘗,連說:“難吃!難吃!”妻子接着就講述了過去經歷的苦難。歐陽修深感妻賢,他給家中定了個規矩,每年臘月初五吃豆子稀飯。流傳到民間,就形成了煮“五豆”的習俗。
民謠日:綠豆綠,莫忘苦當初;黃豆黃,莫忘做文章;豇豆豇,莫忘菜湯湯;蠶豆蠶,莫忘三更寒;豌豆豌,做官且莫貪。
由於臘月初五距初八很近,當地人就把煮“五豆”和“臘八粥”混同一起了,把“五豆”也叫“臘八粥”,實際上“五豆”和“臘八粥”是兩種不同的概念。
其它風俗
中原地區有用臘八粥喂棗樹的風俗。用刀、斧砍破棗樹皮,將臘八粥糊入斧痕謂之喂棗樹。這樣來年棗樹就可以多結果。民諺曰:“砍一斧,結石五,砍一刀,結十稍。”足見人們期盼豐收的心願。
有的地方臘月初七夜,家家都要爲孩子們“凍冰冰”。在一碗清水裏,大人用紅蘿蔔、白蘿蔔刻成的各種花朵,用芫荽作綠葉,擺在室外窗臺上。第二天清早,如果碗裏的冰面凍起了疙瘩,便預兆着來年小麥豐收。然後將冰塊從碗裏倒出,五顏六色,晶瑩透亮,煞是好看。孩子們人手一塊,邊玩邊吸吮。據說,清晨,有的農人一起牀,便去河溝、潦池打冰,將打回的冰塊倒在自家地裏或糞堆上,祈求來年風調雨順,莊稼豐收,表達了勞動人民期望豐收的美好願望。
2008臘八節祝福短信
衆所周知,臘八節最普遍的風俗就是喝臘八粥。臘八粥的來歷來衆說紛芸,大致有以下幾種傳說:
1 “佛祖修行”說:
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。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(今尼泊爾境內)淨飯王的兒子,他見衆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,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,捨棄王位,出家修道。初無收穫,後經六年苦行,於臘月八日,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。在這六年苦行中,每日僅食一麻一米。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,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。“臘八”就成了“佛祖成道紀念日”。
2 “牧女乳糜救佛祖”說:
這是流傳最廣泛,也最被認可的一種說法。傳說佛祖釋迦牟尼離開宮殿修行,但苦苦修行多年一無所獲,他想到河中沐浴,清醒一下頭腦,沐浴過後卻因身體羸弱,無力爬回岸上。牧女蘇耶妲(意爲善生)將他拉上岸,並給他了一碗用米、慄等熬的粥。佛祖吃後精力充沛,來到菩提樹下幡然覺悟。此日恰巧是農曆十二月初八。佛門弟子將粥視爲良藥,寺廟每年在臘八這天以粥供佛,並向世人佈施。受此影響,我國民間逐漸形成了臘八吃粥的習俗。
3 “秦長城修築”說:
傳說秦修長城時,民工常年吃住在工地,但糧食要靠家人送。有的人因家遙遠或貧窮,糧食不能及時送到,有一年臘八這天,民工們斷了糧,大家翻搜糧袋,將收集的豆、米等各種糧食會集到一起,熬了一鍋粥吃了,但最終還是餓死了。爲了悼念這些民工,人們每年到臘八就吃臘八粥。
4 “寶娃悔過”說:
傳說有一個叫寶娃的人懶惰貪玩,而且生活奢侈,不久把父母留下的家產糟蹋完了。這年臘月初八,別人都開始準備年貨,而他家卻糧倉見了底。望着滿面淚水的媳婦臘花,寶娃羞愧難當。鄉鄰們聞訊東家一碗米,西家一碗豆,送來了各種糧、菜。臘花將鄉親們送來的糧菜合到一起,熬了一鍋粥,解決了一時的困難。從此,寶娃不僅勤奮勞動,而且生活節儉,很快富裕起來。爲了讓寶娃永遠記住這個教訓,臘花每年臘八就熬臘八粥。人們爲了用寶娃的故事教育子女,也在這天吃臘八粥,漸成風俗。
5 “張家敗家子”說
有民間故事說,一張姓富翁老年得子,對其萬分溺愛,老兩口剛過世,這小子便大肆揮霍敗家,很快成了窮光蛋一個。臘八那天,北風呼嘯,小張飢寒交迫,把家裏各處糧囤的囤底子掃了一遍,將掃出的各色糧豆煮了一鍋粥,但粥未熬好,人已凍餓而亡。以後,人們便在臘八弄些雜糧雜豆熬粥吃,以此告誡後代,凡事不可奢糜,不然連粥也喝不上。
不要小看了臘八節,這一節日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,它的到來,標誌着中國傳統大春節序幕的正式拉開。民謠曰:“臘八,臘八,小孩要炮,姑娘要花。”從這天起,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,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。還有民謠說,“老太太,別心煩,過了臘八就是年。臘八粥,喝幾天,漓漓拉拉二十三。。。。。。”臘八已經到了,春節還會遠嗎?換言之,以冬祭爲序曲,以臘八爲標誌,辛勞一年的華夏人民開始進入了一年中最安逸、最舒適的時段,漢民族的狂歡月就要開始了。
傳統臘八節的主要民俗
喝臘八粥
說到臘八節,就不能不說節日中最普遍、最重要的風俗,喝臘八粥。臘八粥又叫七寶五味粥,在古時是用紅小豆、糯米煮成,後來材料逐漸增多。南宋人周密著《武林舊事》說:“用胡桃、松子、乳蕈、柿蕈、柿慄之類做粥,謂之‘臘八粥’”。至今我國許多地區的人民仍保留着吃臘八粥的習俗。所用材料各有不同,多用糯米、紅豆、棗子、栗子、花生、白果、蓮子、百合等煮成甜粥。也有加入桂圓、龍眼肉、蜜餞等同煮的,其它的各種用料可謂應有盡有、不一而足。
按照古俗,人們從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淘米、洗料,然後下鍋用大火燒開,再用小火慢熬,一直熬到次日早晨。臘八粥熬好後,先要敬神祭祖,再分給親戚朋友,最後家人才一起吃臘八粥。
有文章爲人們描述了過去人們做臘八粥的過程和臘八日的景象:“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,爭奇競巧,品種繁多。其中以北京的最爲講究,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,如紅棗、蓮子、核桃、栗子、杏仁、松仁、桂圓、榛子、葡萄、白果、菱角、青絲、玫瑰、紅豆、花生……總計不下二十種。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,就開始忙碌起來,洗米、泡果、撥皮、去核、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,再用微火燉,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,臘八粥纔算熬好了。更爲講究的人家,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、動物、花樣,再放在鍋中煮。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。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,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爲獅身,半個核桃仁作爲獅頭,桃仁作爲獅腳,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。然後用糖粘在一起,放在粥碗裏,活像頭小獅子。如果碗較大,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。更講究的,就是用棗泥、豆沙、山藥、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,捏成八仙人、老壽星、羅漢像。這種裝飾的臘八粥,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纔可以見到。臘八粥熬好之後,要先敬神祭祖。之後要贈送親友,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。最後纔是全家人食用。吃剩的臘八粥,保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,卻是好兆頭,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。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,那更是爲自己積德。”
其它食俗
豆腐: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,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前後,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,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“臘八豆腐”。
翡翠碧玉臘八蒜:泡臘八蒜是北方,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。顧名思義,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。其實材料非常簡單,就是醋和大蒜瓣兒。做法也是極其簡單,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,瓶子之類的容器裏面,然後倒入醋,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。慢慢地,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,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,如同翡翠碧玉。
臘八面: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,人們不吃臘八粥,而是吃臘八面。隔天用各種果、蔬做成臊子,把麪條擀好,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。
煮“五豆”: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,不稱“臘八粥”,而叫做煮“五豆”,有的在臘八當天煮,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,還要用面捏些“雀兒頭”,和米、豆(五種豆子)同煮。據說,臘八人們吃了“雀兒頭”,麻雀頭痛,來年不危害莊稼。煮的這種“五豆”,除了自食,也贈親鄰。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,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,象徵連年有餘。
關於煮“五豆”也有個民間傳說。相傳,宋朝歐陽修不得勢時,賣文謀生。遇一李姓員外女飄彩選婿。歐陽修中彩後,李員外嫌貧愛富,將女兒逐出門外。李小姐倒是一位義氣女子,誓與歐陽修終生爲伴,有情人終成眷屬。從此,歐陽修便把賣文得來的錢交給妻子掌管。其妻節衣縮食,勤儉持家。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飯,苦日子熬到開科,妻子取出平日攢下的銀子給歐陽修作盤纏。歐陽修問銀從何來,其妻說是吃豆子稀飯省下的。後來,歐陽修金榜題名,一步身榮,做了大官,攜妻赴任。妻子怕他坐了高官,忘了根本,就在臘月初五給他煮了一頓五種豆子的稀飯。歐陽修一嘗,連說:“難吃!難吃!”妻子接着就講述了過去經歷的苦難。歐陽修深感妻賢,他給家中定了個規矩,每年臘月初五吃豆子稀飯。流傳到民間,就形成了煮“五豆”的習俗。
民謠日:綠豆綠,莫忘苦當初;黃豆黃,莫忘做文章;豇豆豇,莫忘菜湯湯;蠶豆蠶,莫忘三更寒;豌豆豌,做官且莫貪。
由於臘月初五距初八很近,當地人就把煮“五豆”和“臘八粥”混同一起了,把“五豆”也叫“臘八粥”,實際上“五豆”和“臘八粥”是兩種不同的概念。
其它風俗
中原地區有用臘八粥喂棗樹的風俗。用刀、斧砍破棗樹皮,將臘八粥糊入斧痕謂之喂棗樹。這樣來年棗樹就可以多結果。民諺曰:“砍一斧,結石五,砍一刀,結十稍。”足見人們期盼豐收的心願。
有的地方臘月初七夜,家家都要爲孩子們“凍冰冰”。在一碗清水裏,大人用紅蘿蔔、白蘿蔔刻成的各種花朵,用芫荽作綠葉,擺在室外窗臺上。第二天清早,如果碗裏的冰面凍起了疙瘩,便預兆着來年小麥豐收。然後將冰塊從碗裏倒出,五顏六色,晶瑩透亮,煞是好看。孩子們人手一塊,邊玩邊吸吮。據說,清晨,有的農人一起牀,便去河溝、潦池打冰,將打回的冰塊倒在自家地裏或糞堆上,祈求來年風調雨順,莊稼豐收,表達了勞動人民期望豐收的美好願望。
2008臘八節祝福短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