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日常識
驚蟄
驚蟄,古稱“啓蜇”,二十四節氣之一。在3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45°時開始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二月節……萬物出乎震,震爲雷,故曰驚蟄,是蟄蟲驚而出走矣。”這時天氣轉暖,漸有春雷,動物入冬藏伏土中,不飲不食,稱爲「蟄」,而「驚蟄」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。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。
該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爲“啓蟄”。《夏小正》曰:「正月啓蟄」。在現在的漢字文化圈中,日本仍然使用“啓蟄”這個名稱。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爲「啓」,爲了避諱而將“啓”改爲了意思相近的「驚」字。同時,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「雨水」的順序也被置換。同様的,「穀雨」與「清明」的順次也被置換。
•漢初以前 立春 ⇒ 啓蟄 ⇒ 雨水 ⇒ 春分 ⇒ 穀雨 ⇒ 清明•漢景帝代 立春 ⇒ 雨水 ⇒ 驚蟄 ⇒ 春分 ⇒ 清明 ⇒ 穀雨
進入唐代以後,「啓」字的避諱已無必要,「啓蟄」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。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,大衍暦再次使用了「驚蟄」一詞,並沿用至今。日本與中國一様,在歷代的具注暦中使用「驚蟄」。後來,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暦與宣明暦。「啓蟄」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暦的時候。
可利用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線上曆書系統來計算每年太陽到達視黃經345°即驚蟄點位置時的精確時間(精確到秒),而不用查萬年曆,因爲萬年曆中有關二十四節氣的交節時間並不準確。
該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爲“啓蟄”。《夏小正》曰:「正月啓蟄」。在現在的漢字文化圈中,日本仍然使用“啓蟄”這個名稱。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爲「啓」,爲了避諱而將“啓”改爲了意思相近的「驚」字。同時,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「雨水」的順序也被置換。同様的,「穀雨」與「清明」的順次也被置換。
•漢初以前 立春 ⇒ 啓蟄 ⇒ 雨水 ⇒ 春分 ⇒ 穀雨 ⇒ 清明•漢景帝代 立春 ⇒ 雨水 ⇒ 驚蟄 ⇒ 春分 ⇒ 清明 ⇒ 穀雨
進入唐代以後,「啓」字的避諱已無必要,「啓蟄」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。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,大衍暦再次使用了「驚蟄」一詞,並沿用至今。日本與中國一様,在歷代的具注暦中使用「驚蟄」。後來,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暦與宣明暦。「啓蟄」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暦的時候。
可利用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線上曆書系統來計算每年太陽到達視黃經345°即驚蟄點位置時的精確時間(精確到秒),而不用查萬年曆,因爲萬年曆中有關二十四節氣的交節時間並不準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