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日常識
二月初二龍擡頭
龍頭節,又稱“龍擡頭”或“青龍節”,節日日期爲陰曆二月初二,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。根據民間傳說,此爲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之日,也意謂著在此之後雨水會漸多。也有人認爲“龍擡頭”指的是百蟲開始於初春甦醒:如俗話說“二月二,龍擡頭,蠍子、蜈蚣都露頭。”中國迄今民俗仍有於農曆二月二日拜土地公的儀式,號稱“作牙”。
二月初二,龍擡頭,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。夏曆二月初二,傳說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龍王擡頭。意味今後雨水就會多了起來,有利於耕種。一種說法是龍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兒,因此總是在農曆二月初二這天從海底擡頭出來,望着失去女兒的方向,以寄思念。
節日的形成作爲“龍擡頭”的二月初二則正式開始於元朝,《析津志》記載:“二月二,謂之龍擡頭”。在明代、清代該節日則開始盛行,清人潘榮陛《帝京歲時紀勝》記載:“二日爲龍擡頭日。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,旋繞水缸,呼爲引龍回。都人用黍面、棗糕、麥米等物油煎爲食,曰薰蟲。”因古代中國是農耕爲主的國家,所以人們對農業非常重視,二月初正處在“雨水”、“驚蟄”、“春分”三個節氣之間,這時農作物需要雨水的時期,人們非常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爲來實現降雨的目的.另外、亦有將二月初一稱爲“春龍節”的說法,《中華全國風俗志》記載:“二月朔日爲青龍節,取竈圍物,如龍蛇狀,名曰引錢龍。”
過節風俗到了元朝,“二月二” 就和“龍擡頭”聯繫到一起了。描述元燕京風俗的《析津志》提到,“二月二,謂之龍擡頭”。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麪條,稱爲“龍鬚麪”;還烙餅,叫作“龍鱗”;若包餃子,則稱爲“龍牙”。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。
明朝以後,在二月二還增添了“薰蟲”、“炒豆”的活動。明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說:“二月二日曰龍擡頭……薰牀炕,曰薰蟲,爲引龍蟲不出也。”
清康熙時的《大興縣誌》記載,“二月二,家各爲葷素餅,以油烹而食之,曰薰蟲。”清末《燕京歲時記》記載:“二月二日……今人呼爲龍擡頭。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,食麪者謂之龍鬚麪。閨中停止針線,恐傷龍目也。”這時不僅吃餅吃麪條,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,怕傷害了龍的眼睛。除了吃麪食外,還將這個節日引申爲導引風水的好日子,清《宛署雜民》記載:“都人呼二月二爲龍擡頭,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,施繞水缸,呼爲引龍回。”祈求風調雨順。
民國時期,二月二的民俗有:“二月二日,俗稱龍擡頭。晨起以竿敲樑,謂之敲龍頭,意謂龍蟄起陸,蓋時近驚蟄之期。農家鹹以粗米麪作餅及饅首而爲早餐。婦女於是日爲童孩剃頭,蓋取龍擡頭之意雲。”
二月初二,龍擡頭,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。夏曆二月初二,傳說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龍王擡頭。意味今後雨水就會多了起來,有利於耕種。一種說法是龍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兒,因此總是在農曆二月初二這天從海底擡頭出來,望着失去女兒的方向,以寄思念。
節日的形成作爲“龍擡頭”的二月初二則正式開始於元朝,《析津志》記載:“二月二,謂之龍擡頭”。在明代、清代該節日則開始盛行,清人潘榮陛《帝京歲時紀勝》記載:“二日爲龍擡頭日。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,旋繞水缸,呼爲引龍回。都人用黍面、棗糕、麥米等物油煎爲食,曰薰蟲。”因古代中國是農耕爲主的國家,所以人們對農業非常重視,二月初正處在“雨水”、“驚蟄”、“春分”三個節氣之間,這時農作物需要雨水的時期,人們非常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爲來實現降雨的目的.另外、亦有將二月初一稱爲“春龍節”的說法,《中華全國風俗志》記載:“二月朔日爲青龍節,取竈圍物,如龍蛇狀,名曰引錢龍。”
過節風俗到了元朝,“二月二” 就和“龍擡頭”聯繫到一起了。描述元燕京風俗的《析津志》提到,“二月二,謂之龍擡頭”。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麪條,稱爲“龍鬚麪”;還烙餅,叫作“龍鱗”;若包餃子,則稱爲“龍牙”。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。
明朝以後,在二月二還增添了“薰蟲”、“炒豆”的活動。明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說:“二月二日曰龍擡頭……薰牀炕,曰薰蟲,爲引龍蟲不出也。”
清康熙時的《大興縣誌》記載,“二月二,家各爲葷素餅,以油烹而食之,曰薰蟲。”清末《燕京歲時記》記載:“二月二日……今人呼爲龍擡頭。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,食麪者謂之龍鬚麪。閨中停止針線,恐傷龍目也。”這時不僅吃餅吃麪條,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,怕傷害了龍的眼睛。除了吃麪食外,還將這個節日引申爲導引風水的好日子,清《宛署雜民》記載:“都人呼二月二爲龍擡頭,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,施繞水缸,呼爲引龍回。”祈求風調雨順。
民國時期,二月二的民俗有:“二月二日,俗稱龍擡頭。晨起以竿敲樑,謂之敲龍頭,意謂龍蟄起陸,蓋時近驚蟄之期。農家鹹以粗米麪作餅及饅首而爲早餐。婦女於是日爲童孩剃頭,蓋取龍擡頭之意雲。”